第一课 历史的钥匙[《历史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七年级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对祖国历史 的亲近感和探究的愿望。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评价历史信息的能力。 (2)历史纪年的方法、计算的基本技能。 (3)通过小品表演等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知识: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研究历史典籍和文物、通过考古等途径是史学工作者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做为中 学生,我们了解历史的钥匙是通过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如旅游、网络、电视电影、长辈口传等。
(2)了解公元纪年、年代、世纪。掌握基本的历史纪年方法。
二、教学重点:
如何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究身边的历史兴趣。
三、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史学工作者与普通大众了解历史的途径是有区别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 (1)做好课前导学,提前按教学需要分好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实物和实物模型(可和学生协作完成) (3)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收集相关的实物及实物模型(可和教师协作完成)
五、课时安排:1 课时
六、教学设计说明:
首先,这是七年级学生步入中学生活的第一堂《历史与社会》的课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 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其次,立足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 认识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而让学生知道认识社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将要学习的这个单元就是从时 间、空间和活动这三个角度介绍了认识社会的三个途径,即三把钥匙。而第一课就是先交给学生第一把钥 匙并学会怎样去很好的使用它。
教学重点的突破主要是由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完成,即以小品的形式来反映不同层次的人们认识历史的方式 和途径也不同,如“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在研究历史;“普通人”是在感受历史。通过编写班级日志, 自制年代尺等活动,让学生亲切接触和纪录历史,以突破教学难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形式为载 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协同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性学习的习惯。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参与 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深厚的学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新课:
欢迎同学们走进新学校,进入《历史与社会》的新天地,我叫刘月英(边说边写),在中国历史上刘姓可 算是个大姓了,并且名人辈出。你们都知道哪些刘姓名人?学生们一定会踊跃答出很多名人如:刘邦、刘 备、刘彻、刘少奇、刘罗锅(刘雍)等。
你们真是太棒了!知道这么多刘姓名人,你们是不是也姓刘呀!今天,你们又会认识一个刘姓“名人”, 那就是我------刘月英。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吧!
(简单、风趣、幽默的自我介绍使学生开心一笑,笑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消除七年级新生对教师的 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课堂气氛变得合谐、生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 组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都不能脱离社会。社会是五彩缤纷的,也是纷繁复杂的,所 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去认识社会 呢?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
认识社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单元就是从时间、空间和活动这三个角度介绍了认识社 会的三大途径,即认识社会的三把钥匙-------历史的钥匙、空间的钥匙、实践的钥匙。那就让我们一起运 用第一把钥匙--------历史的钥匙,去开启社会的门窗吧!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目录”部分,这样学生对本单元有个整体的概念。)
学习新课:
点击出板书(第一课历史的钥匙)
今天的社会是由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在现实社会中可以看到过去社会的影响,因此,历史与社会有着一 定的联系,通过认识历史,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现实社会,所以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开启社 会大门的一把钥匙。
(两个比喻都说明了认识历史是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出板书(历史是认识社会的钥匙)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现在的我们不可能亲身经历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去了解人类的过去呢?
点击出板书(认识历史的途径)
下面就由同学们自已,根据我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实物、实物模型及图片等,去探究认识历史的途径到 底有哪些吧!小组成员一定要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同学们能生动形象地为 我们找出答案。
(学生分为两个大组,若干小组。 甲组扮演的角色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任务是对历史遗产进行 研究,向人们再现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乙组同学扮演普通人或更多的就是学生,任务是以常人的眼光,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各小组根据本组的特点起出名字)
首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及实物模型摆放在展台上。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怎样去利用 这些现有的资料和物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准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是模拟学生演出的场景:
镜头一:先是乙组中的“青春组合”的表演,为这一探究活动拉开了序幕。A 说:“昨晚你们看了中央台 新闻频道的节目了吗?”B:“什么节目?”A:“是中央台五一期间隆重推出的大型历史记录片《留美幼 童》,介绍的是清朝在 19 世纪 70 年代,分四批共 120 名少年才俊到美国去学习的情况。”C:“是吗?我 早就想了解这段历史了,几点播出?”A:“二十点十分,哎!现在快到点了,我们一起去看吧!”于是几 个同学到展台上把“电视机”搬到一边,看了起来。 (“青春组合”组的表演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获取一些历史知识。这时教师可根据剧情播放一些关于留 美幼童的课件)
镜头二:乙组中的又一组“读书郎”走到展台前,拿书的拿书,看报的看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A 边 看边说:“鸿门宴,酒不是好酒,宴不是好宴呀!”旁边的同学问他道:“看什么呢?又是酒又是宴的。”
A:“我正在读《中国历代帝王传》,其中有关于刘邦的一个故事鸿门宴。考考你们,知不知道由这个故事 形成的那个成语是什么吗?B: “这有何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吧?“不错,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你知道鸿门宴这个故事还有那个由此而形成的那个成语,最早是记载在哪本书里的吗?”C 不假思索地说: “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旁边的同学也都同意他的观点,这时 D 说:“那以后我就多读 些这样的古籍,一定会长很多知识的。”说完后在展台上找到一本《资治通鉴》,看了起来,可没看几眼, 他说:“这里的字差不多我都认不得的,再动听的故事,也不知是什么了。”其他同学劝说道:“不要着 急,我们去找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让他们帮助我们吧!”几个同学一起去找甲组的“历史学家”和“考古 学家”去了。 (“读书郎”的表演告诉同学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镜头三:甲组的“勇于探索”组的成员,面前摆着很多“历史文物”,如:“竹木简”“甲骨文”“青铜 器”还有很多历史典籍,其中就有“读书郎”送来的《资治通鉴》。只见他们有的拿着放大镜在认真观察 着什么,有的边看边在本上作着记录。就听一位“考古学家”大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终于把它 破解开了!原来这些符号是这个意思呀!这段尘封的历史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了。”旁边“读书郎”组的 同学看到这里,都很敬佩这些考古学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说道:“高!实在是高!”(教室里充满了笑声) (在笑声中同学们了解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通过对历史典籍、历史文物等的考古、研究,可以再现历 史、还原历史。)
文档资料共享网 nexoncn.com
copyright ©right 2010-2020。
文档资料共享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email:zhit325@126.com